欢迎报考!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通知

发布时间:2024-09-27 浏览次数:10

一、学院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1个专业硕士点,新能源材料、机电功能材料和生物医学化学与传感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依托学校的工科资源优势,已组建12个学科相关专业科研团队,拥有上海市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高导电合金材料、特种石墨材料、纳米碳材料、胶黏剂材料等数十种新材料开发与产业化平台。


二、申请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 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预计可获得或已经获得所在本科毕业学校推荐免试资格;

   3. 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4. 满足教育部及招生单位推免接收的其他条件。


三、报名方式

推免服务系统报名开放时间:20249289:00


四、奖励政策

被我院录取的推免生第一学年将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


五、专业培养目标

1. 070300 化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化学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广阔的学科视野,具备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基本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化学学科相关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经营管理工作。

2.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位获得者应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独立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所属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查阅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及科技论文,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在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3. 085600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

本专业培养在材料与化工领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直接服务于材料与化工领域相关企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材料工程专业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创新、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和交流应用能力,熟悉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沿发展动态,具有解决材料与化工领域工程技术问题及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研发能力,能够胜任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4. 085600 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

本专业旨在培养在材料与化工领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直接服务于材料与化工领域相关企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化学工程专业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创新、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中外文写作能力和交流应用能力,熟悉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沿发展动态,具有解决材料与化工领域工程技术问题及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研发能力,能够胜任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六、学院详细介绍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1个专业硕士点,新能源材料、机电功能材料和生物医学化学与传感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均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行列(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2.71‰,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3.41‰)。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04人,100%具有博士学位,包括教授21人,副教授45人,博导22人,其中7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85%以上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实践背景。学院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白玉兰计划(浦江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高层次人才约60人次,多人进入“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材料学家担任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2021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教授团队全职加盟本院。学院与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窦世学、刘化鹍领衔的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开展校内研究生联合培养。此外,学院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应用物理所、中科院光机所、中科院微系统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长海医院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拥有联合单位培养导师90余人。

学院已形成“电功能材料”、“碳基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催化和传感材料”、“低维功能材料/生物材料”、“功能合金及成型技术”、“电流体动力学新材料制备”、“稀有稀土的绿色开发与应用”、“增材制造与先进成型技术”、“物质转化与洁净能源催化”、“铋科学与健康医学材料”、“绿色化学过程与海洋生物材料”等重点研究方向。学院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一等奖和2022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师生在 “Nat. Sustain.”、“Nat. Mater.”、“J. Am. Chem. Soc.”、“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it.”、“Nano Lett.”、“Adv. Energy Mater.”、“ACS Nano”和“Acta Biomaterialia”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数百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学院拥有上海市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高导电合金材料、特种石墨材料、纳米碳材料、胶黏剂材料等数十种新材料实现产业化。学院通过成立产业技术学院,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建立各类实践基地,创新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每年约60名研究生与中科院在沪科研院所和上海市三甲医院等知名医院开展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学生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比例87.3%。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多年居全校之首。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振华重工、上海汇众、中芯国际、中国商飞、中电电气、上海华力、上海华谊、曼胡默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新技术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曼切斯顿大学、悉尼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